翻页   夜间
西藏小说网 > 我真是大昏君 > 第四百九十六章 渤海国,汉奸落网
 
  路不拾遗,夜不闭户。古人用这句话来形容天下太平,或者是民风淳朴。

  殊不知,时代已经不同,对于寡民小国的标准,已经不适用于庞大的帝国。

  就象再有严刑酷法,也无法彻底杜绝违法犯罪一样。

  只不过,大明帝国的监狱里人犯寥寥,除了罪大恶极的之外,犯人已经全部流放。北边数省的犯人往东北,南边的则有更多的选择。

  现在,北方又有了苦叶岛,有了海参崴,犯人就显得太少,有些“供不应求”。

  地痞流氓无赖,就倒了霉了。本来就是打几板子、蹲几天牢狱的,全部都流放,排得满满的移民计划,求“人”若渴的边远地区,非常地“欢迎”他们。

  如果照这个标准,把这项制度一直贯彻下去,估计达到路不拾遗、夜不闭户,也不是很遥远了。

  当然,皇帝并不在意是否能达到这个目标。他更在意的是开疆拓土,更在意的是如何稳固的长期占领。

  随着大灾害的蔓延加重,移民工作也在有序地持续进行。

  山东、北直隶、河南等省,虽然还没有大规模的灾害,可无地少地的百姓,还是被优惠的政策所吸引,前往辽东安家落户。

  人口的迁移,也使明军的北上推进更有基础,跨过松花江,明军水陆并进,向北再次迈出了坚实的步伐。

  “唐时的渤海国,应该是吧?”纳拉忠明放缓马速,向着身旁的汉人幕僚请教道:“听说,在历史上还挺有名的。”

  幕僚呵呵一笑,说道:“唐玄宗册封大祚荣为渤海郡王,并加授忽汗州都督,始以‘渤海’为号。现在我军已在其国,还有六七十里就是其上京龙泉府(今黑龙江宁安)了。”

  轻轻摇了摇头,幕僚很是感慨,说道:“渤海国全盛时辖境有五京、十五府、六十二州,其文化深受唐朝文化影响,享有‘海东盛国’的美誉。”

  纳拉忠明嘿然一笑,说道:“盛而衰,衰而亡,不算奇怪。”

  渤海国最盛时,南以浿江(今大同江)和泥河(今龙兴江)与新罗为界,北抵今三江平原一带,与北黑水靺鞨相接,东临日本海,西至内蒙古的白城、大安附近,接壤契丹,“兵数十万”,是当时东北地区幅员辽阔的强国。

  可惜,渤海国故地在战乱中遭到极大破坏,渤海文明也遭遇毁灭性的的浩劫;其遗民大批外逃或被强制迁移,融入了女真、朝鲜、蒙古、汉民族当中。

  幕僚讲渤海国的历史兴衰,纳拉忠明听得津津有味,四下眺望,却是荒野成片,哪里还有什么“海东盛国”的一丝景象?

  “大人。”哨探飞马回来报告,“又有一群人从山中跑出投降。”

  由于纳拉忠明的缘故,建虏这个称呼尽量不在他面前说出。当然,他也不在乎。因为他早就不认为自己是建州的蛮夷,而是大明的臣子。

  纳拉忠明点了点头,说道:“要仔细盘查,莫要让那几个家伙漏网。”

  那几个家伙,自然是皇帝钦定的“汉奸”。范文程、罗锦绣、李永芳等等,是绝对不宽恕,活的要解到京城凌迟,死的也要见到人头或尸体。

  越往北进,投降的人越多。有满人,有蒙古人,也有汉人。

  几年过去,在严酷的环境摧磨下,他们都快变成了野人。特别是衣服,已经糟得一扯就成布条,只能是用毛皮遮身。

  不能养桑蚕,不能种棉花,败退时携带的物资也不是很多。坐吃山空,出现这样的景象,一点都不奇怪。

  纳拉忠明轻轻掸了下笔挺的毛呢军装,一点灰尘飘落。开春乍暖还寒,穿着正合适。

  前行了一段距离,纳拉忠明便看到路旁的草地上,被士兵围拢的一群人。

  毛发蓬乱、兽皮裹身,脸上黑瘦黑瘦,扔在旁边的一堆武器简陋之极。

  可怜的!纳拉忠明摇了摇头,有些怀念自己在吉林府城的家了。

  三进的大宅院,冬天火炕火墙烧得只穿中衣,夏天买冰块、下人打扇,吃喝更是天天换样儿,活得舒坦。

  “建虏残余还要负隅顽抗?”纳拉忠明冷笑起来,心中却盼着早点结束,立了这功劳,便能回家继续享受。

  幕僚摇头道:“估计还是没死心。代善一死,也没个威信资历年龄足够的拿主意,乱哄哄的瞎吵。”

  从南逃的降人口中,得到了很多的情报。代善去年得病死了,多尔衮等人面对困境,却是纷争不断,没有统一的意见。

  气候越来越冷,连续几年的歉收、绝收,使得建虏残余连种子都没有了。靠着渔猎,哪里能养那么多的人?

  跟着建虏的汉人,是最先断粮的,差不多已经有两三年的时间。大难临头各自飞,建虏都顾不上本族人了,哪还管投靠他们的汉人?

  什么识文断字,什么满腹韬略文章,落到这步田地的汉奸们,还不如汉人阿哈的生存能力强呢!

  死的死,南逃的南逃,从汉人开始,再到蒙古人,最后则是满人。

  突然,一阵喧嚣声响起,纳拉忠明皱起眉头,停马张望。

  是那群投降的人,士兵从其中拖扯出两个人,绳捆索绑。

  哦,抓到大鱼啦?

  纳拉忠明眼睛一亮,赶忙催马过去。

  “大人,抓住两个汉奸。”一个满族小旗上前禀报,脸上洋溢着兴奋的笑容。

  “叫什么名字?”纳拉忠明急切地问道。

  “回大人,一个是宁完我,一个是马国柱。”满族小旗得意地说道:“想从某的眼皮底下逃脱,做梦。扒了皮,我认得他骨头。”

  纳拉忠明哈哈大笑,说道:“干得好,有赏。”

  宁完我,原是明末辽阳的边民,主动投奔建虏。老奴在世时,宁完我与其他汉奸一样,难以得到重用,只是个笔帖式。

  可历史没有按照原来的轨迹发展,宁完我还没等为皇太极出谋划策,建虏已经一败涂地,狼狈北逃。

  马国柱也是汉奸一枚,但却不甚出名。据说,是宁完我介绍的,可谓蛇鼠一窝。

  在皇帝钦定的名单中,范文程、宁完我、鲍承先排在前三,可见皇帝的痛恨。

  纳拉忠明心中欢喜,抓到一条大鱼啊,能让万岁龙颜大悦,这功劳立得轻松。

  在他心里,是希望回京任职的。据传,皇帝也有这样的意思,在朝堂上多任命一些少数民族官员。

  京城的繁华,纳拉忠明见识过,并念念不忘。

  相比于吉林府,那差得可不是一点半点。京官,那也是尊贵的身份。

  嗯,有了这功劳,冷僧机那家伙应该争不过自己了吧?

  

章节错误,点此报送,报送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,请耐心等待。